忽冷忽热秋燥咳嗽,养肺不能“见咳止咳”

“秋老虎尾巴翘三翘,手里扇子摇三摇。”国庆节期间,长沙天气晴朗,阳光灿烂,仿佛回到盛夏,还有些燥热难受。近几日,气温下降,忽冷忽热使年老体弱者、孕妇、儿童都有点吃不消。

 

  在长沙市中医医院(长沙市第八医院)急诊科以及儿科门诊、呼吸内科门诊,国庆节后来就诊的小孩、老人很多,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、胃肠道疾病等。专家提醒,时至深秋季节,气候干燥,早晚寒凉,养生保健上要做到起居有节,保暖防寒,尤其要注意防燥润肺。

 

  忽冷忽热,呼吸道、消化道疾病患者增多

 

  病例一

 

  3岁的浩浩(化名)依偎在妈妈怀里,不时咳嗽几声,因为发烧,小脸红红的。浩浩妈妈说,10月3日、4日这两天长沙的气温达到37℃,晚上开了空调,没想孩子半晚踢被子,受凉感冒了。另一名抱着小孩看病的中年男子也说:“这天气忽冷忽热,别说小孩,大人也不好招呼。”他坦言,他和小孩都感冒了,自己吃了点药好了些,小孩没有缓解就带到医院就诊了。

 

  【保健提示】

 

  鲍非介绍,进入深秋,由于昼夜温差大、天气干燥,患咳嗽、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人数明显增加,此类患者占据儿科门诊人数的一半。因为饮食、受凉等原因导致腹痛、腹泻的患儿也不少,还有小部分是水痘、腮腺炎等感染性疾病患者。

 

  此时长沙的气候,暑热时有,但“一场秋雨一场寒”,天气变化无常,如果调摄不当,照护不周,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感冒等开始加重或发病。另外,此时人体脾胃功能处于旺盛时期,而又由于寒冷的刺激,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发生紊乱,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被扰乱,必然会加重胃肠功能负担,所以胃肠疾病易增加或复发。

 

  鲍非提醒,干燥、寒冷的天气虽不能改变,但可以尽量改变室内环境。首先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,每天可用湿拖把拖拖地或在室内放一盆水,增加湿度。其次是定时通风,每天早晚开窗通风15分钟,既可让氧气充足、空气新鲜,又可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细菌的密度,减少疾病的发病率。适当多喝水,蔬果保持新鲜卫生。天气变化时,及时增减衣物。感冒发烧时,可适当多喝水,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。出现腹泻时,多数患儿经过调整饮食,口服药物会在一周左右病愈,如果剧烈腹泻引起脱水、发热等情况,应及时就医处理。同时要注意腹部保暖,少吃生冷油腻的食物,饭前便后要洗手,注意饮食卫生。

 

  气候干燥秋咳声声,养肺不能“见咳止咳”

 

  病例二

 

  50岁的陈先生有着30多年烟龄,平时嗜食辛辣、有熬夜的习惯。最近,他感觉咽干、干咳痰少、口唇干裂、大便干结,容易手脚心热,每天临睡前总是咳嗽,夜间做梦,休息不好。到医院检查,没有大毛病。考虑为秋燥引起的咳嗽,建议减少抽烟,不熬夜,少吃或不吃辛辣刺激食物,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,如桑叶、沙参、玉竹、百合、麦冬、杏仁、川贝、雪梨等。

 

  【保健提示】

 

  蔡植介绍,外感咳嗽有热咳、寒咳、燥咳之分,药物亦有寒凉、温热之别。因而,咳嗽治疗的总体原则是,风热咳嗽者,宜选用清热化痰类偏寒凉的药方;风寒咳嗽者,宜选用辛温化寒类偏温热的药方;阴虚燥咳者,宜选用滋阴润肺止咳类性平的药方。

 

  临床上,常见一些“感冒易好,咳嗽难治”的病人。蔡植表示,对大部分人来说,咳嗽只是一种不舒服的病理感受,在中医看来,咳嗽更是人体驱邪向外的表现,治疗不能单纯“见咳止咳”,而需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别用药。

 

  比如,风热感冒所引起的咳嗽通常伴随着发热、鼻塞、舌苔黄腻、有黄痰等症,此时应适当清热、泻肺火,如用鱼腥草、桑白皮、黄芪等煎茶。而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,可表现为寒咳,常伴随着流清鼻涕、舌苔偏白、咳痰白,没有明显的喉咙痛,可以用苏叶、杏仁、荆芥、防风等煎茶。注意此两味茶饮均不宜久服,同时避免冷饮凉食、肥甘油腻类食物。

 

  秋燥综合征,仅靠补水不够还应对症处理

 

  病例三

 

  58岁的杨女士最近总是口干舌燥,每天早上洗脸感觉脸上紧绷绷的,唇部也出现脱皮等现象。她本来就有冠心病、高脂血症病史,这些年遵医嘱,除了按时服药,还养成了良好饮食、喝水习惯。即使平时不渴,也注意定时让自己补水。为对抗秋燥,她有意识地多喝水,坚持十几天下来,杨女士渐渐感觉有些不对劲,先是胃胀、食欲不振,偶尔还会感觉头晕、心慌。她赶忙去医院看医生,检查后没有大碍,专家表示应是过量喝水惹的祸。

 

  【保健提示】

 

  李文龙介绍,秋季燥邪易伤人体津液,津液耗,就会出现燥象,表现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、舌干少津、大便干结、皮肤干甚至皲裂。肺喜润而恶燥,肺的功能必然受到影响,就会出现鼻咽干燥、声音嘶哑、干咳少痰、口渴便秘等系列秋燥综合征。

 

  “现在很多人推崇多喝水来促进体内代谢,多喝水能防燥,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,预防血管栓塞,预防中风,但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喝水方法。”李文龙说,若方法不当,摄水过多,可能加重心、肾负担,反而危害身体健康。

 

  秋燥的致病原因有很多,对于“秋燥耗损津液”这一类型的人,一般多饮水,多吃芝麻、蜂蜜、银耳、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,以及苹果、葡萄、香蕉等水分丰富的水果,能起到较好的滋阴润燥效果。但燥咳并非喝水或简单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就能解决问题。其次,秋天燥邪太过的人,会对人体的肝气造成损害,容易引起情绪波动、内分泌紊乱、月经失调、心慌心悸、失眠等问题,这时不但要润燥,还要疏肝解郁。此外,秋燥中的凉燥容易滞涩气机,这类患者会出现胸闷喜叹气、两肋容易胀痛、嗳气、郁郁寡欢、情绪波动时易腹痛腹泻,女性易出现乳房胀痛甚至痛经等症状,此时仅润燥不够,还需对症处理,使人体气机得以顺畅。

 

  防心脑血管疾病,注意保暖保持心情开朗

 

  病例四

 

  最近气温忽高忽低,74岁的陶爹爹不慎着凉,出现胸部闷痛、呼吸短促,被医生诊断为冠心病入院。所幸送医及时,经过吸氧、护心等对症支持治疗,病情缓解。

 

  【保健提示】

 

  “秋季寒暖反复,昼夜温差大,抵抗力较弱的老人难以适应气候骤变,尤其是原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,容易导致复发。”蔡植表示,秋季早晚温差大,冷热失常,寒气乘虚而入,引发人生病。虽有春捂秋冻的说法,但应根据自己的抗寒、抗病能力量力而行,老人、小孩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宜秋冻。市民外出最好携带外套,应对天气变化。

 

  蔡植提醒,晚秋季节,心肌梗死发病率明显增高,尤其是秋冬之交为高峰期。研究表明,秋冬之交血压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左右,因此容易造成冠脉循环障碍。此时日常饮食注意多摄入含蛋白质、镁、钙丰富的食物,既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,也可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。切忌进食过饱,晚餐以8分饱为宜,晨起喝杯白开水,以冲淡血液。日间多喝淡茶,坚持每天喝2~3杯茶水,对心脏有保健作用。

 

  另外,注意生活规律不要随意打破,在起居上要早睡早起,坚持参加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,如散步、打太极等。同时适当多晒太阳,不仅有利于骨骼健康,也能保持心情开朗。(杨蔚然 粟青梅)